《三国演义》通过这一情节塑造了孔融忠诚正直、曹操阴险狡诈的形象。然而,大家也知道,《三国演义》虽然依据正史创作,但其中不少情节是根据小说家意图进行自由发挥的,甚至故意忽略了历史的真实情况。孔融之死也正是这种创作自由的产物。要想了解这一切,必须从孔融的身份和背景说起。
二、孔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?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孔融被列为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之一,但这与正史大相径庭。在正史中,孔融并未参与讨伐董卓的战斗。那么,《三国演义》为何要将孔融置入这个阵营呢?这并非是罗贯中为了凑人数,而是因为孔融一直与董卓作对,常常公开挑衅,使得董卓无计可施,只好将孔融踢出朝堂,任命他为北海相,试图借黄巾军之手除掉他。
但谁曾想,这一举动却为刘备带来了机遇。当黄巾军围攻北海时,孔融向平原相刘备求援。刘备的名声因此得到了迅速传播,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了当时的一位重要人物。孔融还推荐刘备救徐州的陶谦,最终促成了刘备的正式崛起。
因此,孔融不仅是刘备的贵人之一,也曾经在三国局势中拥有一席之地。尽管他并不服袁绍,也不愿投降曹操,但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一片天地,结果却被现实打败。公元196年,刘备在徐州当上了“镇东将军”,并受封为“宜城亭侯”。刘备随后推荐孔融为青州刺史,但当时的袁绍正在吞并青州,派儿子袁谭攻打孔融。面对袁绍的大军,孔融展现出一番“另类风范”。在《三国志》中记载道,孔融面对敌军围城,依旧沉浸在书卷中,谈笑风生,直到城池陷落,才带着妻儿逃亡,令人感到他似乎对这一切毫不关心。
逃亡后,孔融最终投向了曹操,拉开了他与曹操长达十二年的“相爱相杀”的序幕。
三、相爱相杀
公正而言,曹操最初确实非常欣赏孔融。作为文人,曹操偏爱那些才子,而孔融正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只是孔融似乎一直对曹操怀有一种优越感,甚至有些轻蔑。这也许与曹操的背景有关,毕竟他是“赘阉遗丑”的后代,曾遭遇过许多门阀士族的鄙视。许多人曾嘲笑曹操的出身,认为他不配与他们平起平坐。曹操准备与袁绍开战时,孔融曾强烈建议投降,但荀彧反对。曹操最终打败袁绍并进入邺城,孔融送了一封信,其中有一句“武王伐纣,以妲己赐周公”,使得曹操十分困惑。原来,孔融是在间接讽刺曹操与袁绍的儿媳妇甄氏结亲,曹操明白后心生怒气,但仍决定暂时忍让。
然而,孔融的言辞逐渐变得更加尖刻,他频繁书信与曹操争论,甚至用言辞侮辱曹操。每次曹操忽视他时,孔融就更加咄咄逼人,似乎觉得自己并不畏惧曹操的权威。曹操的忍耐渐渐达到极限。
四、《魏氏春秋》揭示真相
曹操对孔融的容忍有其深层原因。一方面,孔融仅仅是口头上批评曹操,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反抗。另一方面,如果曹操轻易杀了孔融,恐怕会遭遇舆论压力,众人会为孔融鸣冤。然而到了公元208年,曹操终于抓住了孔融的实质性错误,导致孔融的死亡。
据《魏氏春秋》记载,孔融在赤壁之战前,曾对孙权的使者大肆讽刺曹操,借此言辞污蔑曹操。曹操发现孔融与孙权的暗中联络,意识到孔融不仅仅是口头上对自己不满,而是在背后与敌人进行勾结。这使得曹操最终做出了杀孔融的决定。面对这一背叛,曹操无法忍受,而孔融也未能得到任何人帮助或为其辩护。
孔融之死,源自于他与孙权的秘密联系,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忍耐崩溃。此时,孔融不再仅仅是口头上与曹操对立,而是真正参与了敌对势力的活动,注定了他悲剧性的结局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