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频听力损失少,中高频听力多,因此中高频听力所需的补偿量较低频更多
当然,专业助听器的放大算法也不简简单单基于听力阈值,还与不舒适阈、个体的真耳数据、耳件选择、处方公式以及放大策略有关。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算法。为了更好地匹配放大目标,多通道技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仅仅放大不同频段的音量是无法匹配放大目标。这需要宽动态范围压缩技术,简称压缩。压缩放大可实现不同输入级别的声音放大不同,使得小声音多放大,大声音少放大。多通道压缩技术使得不同频率的“大声”“中等声”“小声”放大不同,并允许听力师调整不同频率的“大中小声”放大,使得调试更加精细,助听器补偿效果更好。
多频段线性放大和多通道压缩放大的区别,蓝色区域为可听见的言语声,橙色区域为不可听的言语声,很明显多通道压缩放大可听度更高
除了多通道压缩技术之外,还有一些高级信号处理也是分通道独立处理的,如方向性技术、噪声抑制和言语增强。通过这些技术,可以将语言信号从噪音中分离出来,改善噪音环境下的言语清晰度。
多通道方向性技术,可抑制多个移动的噪音源,将言语信号从噪音中分离出来,提升言语清晰度
一旦芯片完成了数字信号处理,不同通道的信号将整合到一起,最终通过助听器受话器转换成声信号,输出到用户耳道里,最终传递至大脑处理。
02
多通道助听器的好处
有了多通道技术,听力师可以独立调整每个通道的放大参数,包括增益、压缩、最大声输出MPO等参数,来满足每个听力损失人士独特的需求。通道越多,意味着调试可以更加精细,声音补偿更加精准,这意味助听器声音可以调得更清晰,且更舒适。随着通道数目增加,听力师可以在降低噪声时,尽可能减少言语清晰度的损失。如果助听器只有一个通道,那么降低噪声时,也会影响到言语声放大,导致言语清晰度下降。
专业助听器验配软件上的多通道增益、MPO和压缩调试
此外,多通道技术还包括了方向性、言语增强和噪音抑制,这使得助听器在通道内可以区分噪音和语音,并将语音信号从噪声中分离出来。
03
通道与频段有什么区别?
频段是最容易与通道混淆的一个概念。频段也是按频率进行分割,对不同频率声音音量进行放大,精细补偿听力。频段是一个软件层面的技术,一个通道可以通过软件编程设计成多个频段。如下图,这是一个4通道的助听器,然而其频段多达14个。
4通道14频段助听器
所以,频段仅控制不同频率段的音量,而通道则是在不同频率段内实现单独的信号处理,不仅包括音量,还包括宽动态范围压缩、MPO最大声输出限制、方向性、言语增强和噪音抑制。
市场上有少部分助听器以劣充好,用频段来冒充通道,听力损失人士千万要擦亮眼睛,不能仅凭借市场宣传语言进行选择,而是要寻找到真实可查的数据再进行选择。如下图,某品牌App调试软件显示的通道补偿方案,然而仅是不同频率范围内的增益(即音量)补偿,也就是频段,而非真正的通道。
仅显示增益(音量)补偿,这只是频段,并不是真正的通道
04
通道越多越好吗?
我们不可能在“通道”这个游戏中无休止得进行下去,总有一天会有终点。通道真的越多越好吗?其实不尽然。通道越多助听器调试越精细,同时降噪效果越好。但是,通道越多也增加了信号处理的复杂程度,因而信号处理时间会延长。这也是为什么数字助听器的声音延时比模拟助听器更长的原因之一。随着助听器芯片处理能力的提升,这个延时基本上不会被人类感知到,但也是劣势之一。例如,行业内某品牌将“零延时”技术作为主要卖点。
那么从可听度补偿角度来看,多少个通道是足够的呢?美国助听器制造厂商——斯达克曾进行了一项有关“需要多少个独立的信号处理通道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言语可听度”的研究。该研究潜在的假设是“设计良好的助听器的目标是最大程度提升声音音质和言语理解”,因而该研究通过清晰度指数(AI Index)改善来衡量。研究涉及1156个听力图样本。研究发现,超过4通道以后,通道数增加对言语可听度改善不显著,即没有统计学意义。从1通道增加到2通道清晰度指数改善最明显。
通道数与清晰度指数改善的研究
在实际工作中,虽然有些机器可调通道数到达了20通道,我基本上用8或10通道调试就够用了。此外,我还发现,如果遇到一个不专业的验配师,可通道过多可能会起到反作用,他们可能会把助听器的频响曲线调得乱七八糟。
在市面上助听器越贵的助听器通道数往往更多,事实上这并不是可调多通道所带来的价值,而是这些顶级助听器拥有的顶级功能所带来的,如人工智能技术、双耳无线处理功能、高级方向性技术、高级噪声抑制算法(如回声处理、风噪声处理、瞬时噪声处理)、无线蓝牙直连等。这些顶级技术能为您带来更好的聆听舒适度和言语清晰度,才是真正值钱的!
05
结语
助听器通道数确是评价助听器等级的一个关键参数。然而,市场上存在一些偷换概念的虚假宣传。我们要分清楚哪些是真实,哪些是虚假的。作为听力损失人士,您有权从各自的专业人士那里得到更加准确的信息,了解钱到底花到哪里去了,尤其是助听器如此昂贵的情况下,最后在购买决策中做出明智的选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